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我省目前规模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专业技术人才高度密集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之一。医院创建于1937年,前身为“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附设省立医院”,1950年3月与福州医师公会组建的“时疫医院”合并命名为“福州合组医院”,1973年改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3年被国家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爱婴医院”,1995年被国家卫生部评为福建省首批“三级甲等医院”,2001年成立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5年医院成建制接收福建炼化公司职工医院,并成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闽南分院。医院本部坐落在福州市中心乌山风景区南麓,目前占地面积86.5亩,开放床位超过2000张,职工总数2000多人,其中正、副高职称人员300多人,医师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超过总数50%以上。年门诊量近160万人次、年住院病人5万多人次、年手术量近4万台。医院科室齐全,实力雄厚。其中,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为福建省医学重点学科;高血压、骨科专业为福建省医学领先特色专业;神经病学、高血压、腹部外科、耳鼻咽喉科、眼科专业被福建省科技厅定为优先发展学科。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福建省腹部外科研究所、福建省骨科研究所、福建省眼科研究所、福建省耳鼻咽喉研究所等6个研究所挂靠我院。医院还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试点单位,设有福建省华侨医疗服务中心、福建省儿童弱视斜视防治中心、福建省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中心及大型健康体检中心,同时是首批省、市各类医疗保险的定点单位。福建省麻醉质控中心、福建省危重病监护质控中心,福建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眼科学分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麻醉学分会、放射学分会、病理学分会、疼痛学分会、整形与美容学分会、重症医学分会、男科学分会、肾脏病学分会、核医学分会 、呼吸病学分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等17个专科分会;福建医科大学肾移植、麻醉学、风湿病、消化系病、神经外科研究二室、血液净化中心、呼吸系病、肿瘤侵袭微生态、代谢病、血液干细胞研究中心、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基因诊断、面部整复与重建、皮肤病、手汗症、肝病、整形与美容外科等17个研究室;还有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分会、省医院管理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省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等4个省级学会挂靠我院。医院还承担《中华高血压杂志》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医院拥有临床博士后流动站,有临床博士生授权点20个、硕士研究生授权点40多个,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近2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20多名;并与国内多所著名医学高等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加拿大、芬兰、新西兰、日本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省内30多家市、县级医院建立友好协作关系。医院现有临床医学教研室(组)39个,临床教师 近700名,每年承担着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药学、护理学、眼视光学、康复医学等专业的临床教学与管理工作;同时,每年平均招收博、硕士研究生130余名。医院重视两个文明建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医疗质量、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近五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省继续教育先进单位”、“省卫生系统廉医廉政先进单位”、省卫生系统“双十佳单位”、省卫生系统“创文明行业满意窗口”示范单位、省级青年文明号、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集体及中央宣传部、卫生部等10多个部委授予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先进单位等40多个荣誉称号。
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前身西门妇孺医院是一所美国基督教会主办的教会医院,1985年更名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1992年被国家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批命名为“爱婴医院”,同年市红十字会命名为上海市红十字医院1995年通过国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评审;是国家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医院创建时因其屋顶呈红色,一百多年来,广大市民亲切地称其为“红房子医院”,2003年上海市卫生局批准“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为其第二冠名。多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百年协和,源远流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前身是福建基督教协和医院(又名WilisF.PierceMemorialHospital),为创建于1860年的福州圣教医院与创建于1877年的福州马高爱医院合并而成,为八闽现代医学的发祥地。现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坐落在福州市中心风景秀丽的于山之麓,现有床位2500张,年门诊病人近20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13万余人次,开展各类手术15万余台(其中住院部Ⅲ、Ⅳ级手术达85%以上,Ⅳ级手术达45%以上)。现有员工4100余人。其中正、副高职称(含教授、副教授)500余人。拥有国家级、省部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百余名,多位专家进入中国名医百强榜、学术影响力百强榜。除院本部外,还拥有西院、平潭分院两个院区,编制床位2300张。医院综合实力雄厚。跻身“亚洲华人地区最佳医院百强”“中国·东盟最佳医院百强”“全国医院综合实力百强榜”“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百强榜”“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百强榜”“转化医学全国五十强”。系国家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国家首批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福建省高水平医院。拥有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福建省高水平临床医学中心、13个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8个福建医科大学首批重点学科。在国家卫健委已开展两年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分别位居三级综合医院第30名和第33名。尤其可喜的是CMI值(CaseMixIndex,国际公认的衡量一所医院疑难危重症疾病救治能力的客观指标)分别居全国三级综合医院第6位和第5位。医院开展一批在业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医疗技术。拥有精湛的微创技术。应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恶性肿瘤治疗和神经系统的癫痫治疗等诸多外科领域。拥有高超的介入技术。介入诊疗技术门类齐全,开展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的介入治疗等。拥有领先的移植技术。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心脏移植后再次成功移植心脏、儿童心脏移植)、双肺移植、心脏移植后的肝移植、原位在体劈离式供肝获取及肝移植、肾移植、皮肤移植(‘中国式换脸’)等器官移植技术以及角膜移植等。拥有高端的放疗中心。拥有包括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硼中子,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射波刀),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等于一体的高端精准肿瘤放疗中心。开展前沿的干细胞再生技术。以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的建设为核心,打造我院特色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发中心。还开展了一批在国内有突出优势的特色技术,运用三分支支架血管技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人工心脏植入术等。建设了一批能承载疑难危重症救治高水平的医技学科群,拥有超高端多排螺旋CT、3.0T磁共振、PET-CT、PET-MR、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飞秒激光和准分子屈光手术系统等在内的一大批国际先进医疗设备。福建省血液病、内分泌、肝胆外科、胸心外科等11个省级研究所及其他11个校级研究机构挂靠医院,拥有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血液医学转化中心、肿瘤免疫治疗中心。承担大量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先后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430余项省、部级等科研成果奖。在N.Engl.J.Med.,Nature,JClinOncol,MOLCANCER,CancerCell,ANNONCOL,Circulation,Blood,Natcommun,JCI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大量高质量科研论文和专著。为首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中国共建基地项目”。协和临床医学院承担福建医科大学各相关专业的临床教学任务,福建省最早的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点发端于我院,是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腹腔镜外科医师培训基地。医院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系国家卫健委确定的首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全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DRG)收付费改革试点工作牵头单位,改革工作受到高度认可,十余项成果入选中国医院管理典型案例库,获评全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年活动优秀单位。医院重视“两个文明”建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三度获评“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被授予“全国创建‘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服务’百佳医院”称号。医院全体医务人员秉承“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以及“服务是基础,医德是根本,质量是生命”的办院理念,协同八方、和成天下,竭诚为海内外人民的健康提供一流服务。
上海市胸科医院(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创建于1957年,为我国最早建立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以诊治心、肺、食管、气管、纵隔疾病为主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被卫生部指定为全国心胸外科进修基地,2004年成为上海市红十字胸科医院。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无烟单位”、“上海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八连冠等殊荣。上海市胸科医院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第一家以诊治心胸疾病为主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我国心胸外科四大先驱中的三位:黄家驷教授、兰锡纯教授和顾恺时教授,担任首任院长、副院长。同年即被国家卫生部指定为全国心胸外科进修基地,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心胸专科医师,造就了“中国心胸专科人才的摇篮”。2004年冠名上海市红十字胸科医院,2005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追溯胸科医院前身,曾经历了同仁医院(1866年至1903年)、广仁医院(1903年至1942年)、宏仁医院(1942年至1954年)、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宏仁医院(1954年至1957年)等四个阶段。1957年11月2日,上海市卫生局、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在原宏仁医院的基础上共建成立了上海市胸科医院。建院以来,医院在心胸领域开创了诸多第一:我国第一架鼓泡式人工心肺机,国内首创塑料无缝人造血管、毛绒型涤纶人造血管,国内第一株人体肺腺癌细胞株,世界首例非血缘供体成人单侧肺叶移植术,国内首例冠脉搭桥并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国内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胸部手术等等。医院核定床位580张,开放床位1000余张,设有10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病区28个,还建有SICU、CCU、RICU、日间病房、临床研究病房和MDT病房。职工近1500人,其中正副主任医师160余名,博导25名,硕导4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5名,拥有一批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优青、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高级别人才。医院聚焦胸部肿瘤与心血管疾病两大学科群,掌握国内疾病谱最广、门类最全的心胸疾病诊治技术。年门急诊量逾80万人次,手术量超1.9万例,三四级手术比例90%以上,居上海市级医院首位,食管、气管、纵隔肿瘤手术量居全国第一,肺部肿瘤手术量居全国第二。医院擅长各类胸部疾病外科治疗以及肺移植手术,微创外科手术技术处于全国先进水平,达芬奇机器人胸部手术量连续多年保持单中心全国第一。在国内最早开展肺癌的早期诊断、多学科综合治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前沿技术,开展最高难度(四级)呼吸内镜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声支气管镜、荧光支气管镜、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海博技术等治疗肺癌,多次牵头制订肺癌诊疗相关临床指南。医院在复杂冠心病的内外科治疗、心肺血管结构异常的介入治疗、心脏起搏技术、心脏瓣膜手术、终末期心力衰竭内外科综合治疗等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左心耳封堵术等前沿技术达国内一流水平,房颤射频消融手术量多年位居亚太地区前列。医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病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胸外科专业、心血管内科专业、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胸外科、呼吸内科),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肿瘤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胸外科)等重点学科。医院是全国首家国际认证胸痛中心,首批中国胸痛中心,首批中国心衰中心,首批中国房颤中心,上海市首批癌痛示范病房,上海呼吸内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治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食管疾病诊治中心。医院有上海市胸部肿瘤研究所、心肺血管转化研究中心、中心实验室、生物样本库四大科研支撑平台,并建有高新技术转化园区,承担国家863攻关课题、国家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科研奖项。医院拥有独立的临床研究中心,建有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三大专病数据库,开展I期临床试验、器械临床试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等,牵头肿瘤临床试验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多次作为国际牵头单位开展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数次作为临床试验牵头单位推动国内外抗肿瘤新药注册上市。医院是国家卫生部冠脉介入、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卫生部呼吸内镜培训基地,国家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有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临床教学示范中心、腔镜实训中心、心血管急救等具有专科特色的医学模拟中心,获RCS认证及AHA认证。面向全球推出国际临床教育项目,吸引来自意大利、亚美尼亚、马其顿、印度等诸国胸外科医生前来接受规范化临床技能培训,并被亚洲胸腔镜教育委员会授予中国大陆唯一一家示范中心。同时,医院还承担着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博士后培养任务。医院坚持公益办院方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承担上海市乃至国家对口援建任务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件的医疗卫生保障任务。十多年坚持开展贫困地区先心病患儿慈善救助。医院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全国无烟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多年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又称北医六院、北大六院,是集临床医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公共卫生多项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卫生机构,在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领域里处于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地位,是一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北医六院秉承“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保持和发展“科研型教学医院”的特色。北医六院(北大六院)的前身是1942年成立于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神经精神科。1951年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精神病院,1954年成立精神病学教研室。1966年整体迁入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为该院精神科。1980年3月独立为北京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1992年新楼落成,加称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北医六院)。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医六院(北大六院)现有7个临床科室,床位240张,日平均门诊400-500人次。门诊医疗除普通门诊、专业门诊、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外,还设有多专家会诊,讨论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司法精神病鉴定门诊等。北医六院(北大六院)住院医疗在病房设置上渐趋完备,设有专门收治急性住院的普通男病房和普通女病房、儿童老年病房、特需医疗病房,以及两个收治各类神经症和酒药依赖病人的完全开放的自愿住院病房。同时,北医六院(北大六院)在大兴区精神病院的农疗基地设有精神康复病房,为慢性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生活和劳动技能训练。北医六院(北大六院)的日间康复部定期举办精神卫生知识讲座,满足不同患者和家属的需求。北医六院(北大六院)40%以上的患者来自于北京以外的全国各地。北医六院(北大六院)还与各国使领馆及国际医院签署了协议,为在中国的外国人提供及时有效的精神卫生医疗服务。北医六院(北大六院)是北京大学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教学基地,承担北京大学全部精神病学及相关的临床教学和实习,也是协和医科大学等其他医学院校的教学协作单位。目前北医六院教师总数61人。在职教师41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29人。目前北医六院(精神卫生所)共有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13名,在读研究生68名。1979年—2004年累计统一招收硕士118人、博士91人。北医六院(北大六院)是卫生部“全国精神科医师重点培训点”和“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基地”,承担着全国范围内的精神科专科培训任务。自80年代以来,北医六院为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地区培养了一千多名进修生。自2001年以来,每年举办10个以上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一些项目成为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品牌。北医六院(北大六院)有配备多媒体仪器设备的大型学术报告厅1个,容纳80人以上。教室1间,容纳60人(配备多媒体设备)。电教室1间。小型多动能教学和会议厅1间。6间病房教学示教室。北医六院(北大六院)有图书馆1个,馆藏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相关图书中文6996册,外文2285册,中文期刊2056本,外文期刊1973册。图书馆有科技文献检索室2间,和北京大学医学部联网。北医六院(北大六院)有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生物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下设老年精神病学、临床治疗、司法精神病学、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六个研究组)、临床药理、电生理等六个研究室。1993年组建了卫生部唯一的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并于1996年纳入“211工程” 重点建设项目。历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680篇,其中SCI收录90篇,获国家及省部级学术奖励13项。根据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学科国际发展趋势和需要,制定了科研中长期发展规划,组成生物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疾病治疗学和儿童精神病学四个稳定的重点研究方向。还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精神科药物临床实验基地,自1997年以来,共完成了50余种精神科药物的新药临床验证。2002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CDC)精神卫生中心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正式挂牌。中心主任由黄悦勤教授兼任,马弘任常务副主任。精神卫生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为国家制定与精神障碍预防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咨询;指导建立国家精神障碍监测系统;组织制定常见精神疾病的防治方案,对实施进行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估;负责组织管理与实施精神卫生领域的国内外合作项目及相关的交流活动;对精神障碍的发生、流行和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为救灾防病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精神卫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省妇女保健院、浙江省妇女医院)是浙江省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及计划生育、妇女保健工作的指导中心。医院成立于1951年,核定床位750张,婴儿床200张。职工889人,其中副高级以上专家130余人。年门诊人次75万人次,年收治病人达2.2万余人次。是妇产科学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其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设有妇科、妇科肿瘤、产科、新生儿科、计划生育、生殖内分泌、妇女保健等科。浙江省计划生育指导站、浙江省生殖医学中心、浙江省产前诊断中心、浙江省胎儿医学中心、浙江省宫颈疾病诊治中心、浙江大学妇产科学与计划生育研究所和浙江省女性生殖健康研究实验室等也设在本院。 妇科包括妇科肿瘤科与普通妇科。妇科肿瘤科收治包括宫颈、子宫体和卵巢等女性生殖道的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按照分层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对各种肿瘤采用包括手术、化疗、生物治疗和放疗等单一或综合治疗手段,治疗水平达国内领先,部分达国际水平。普通妇科应用腹腔镜、宫腔镜和阴道镜等妇科内窥镜诊治各类妇科疾病;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卓有成效;在女性整形、泌尿妇科、乳腺疾病等方面的诊治均达国内先进水平。 围产医学包括产科与新生儿科。产科在妊高征、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胎儿生长受限、妊娠期糖代谢异常、胎儿监护、分娩镇痛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开展产前诊断工作,推出了多种产前诊断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胎儿医学。新生儿科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抢救成活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创造了短胎龄、低出生体重婴儿救治成功的国内记录。 生殖内分泌科对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孕不育采用药物治疗、人工授精、体外授精-胚胎移植、卵母细胞浆单精子注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等方法获得成功,妊娠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国内首批通过卫生部批准开展全部辅助生育技术的单位之一。计划生育科长期开展宫内节育器、避孕药物的研究和各种计划生育疑难杂症及女性节育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工作,成功开展腹腔镜绝育术、显微外科输卵管吻合术、腔镜下输卵管吻合术等,取得满意效果。 医院先后与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瑞典等10多个国家建立了互访和合作关系。2000年与澳大利亚玛特妇产医院结成姐妹医院。历年来,根据妇产科专科发展的需要,医院逐年有计划地选派专业人才出国进修、培训。接待外国专家来院讲学、交流,聘请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际著名妇产科专家作为本院的客座教授。有计划地引进国外的先进诊治理念和技术,并在双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层次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不断推动医院的整体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创建于1957年,创办人为著名血液学家、教育家邓家栋教授,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军医学校(后改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59医院),1958年划归卫生部管理,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并设附属医院,1970年迁往四川简阳县组成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1979年回迁天津,1987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所院成立50年来,本着“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的协和精神,成为我国大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产业于一体的国家级科研型血液病专业医疗机构,在血液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血液病防治、新药研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所院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网络设施先进。拥有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学术精湛、锐意创新的科研医疗队伍,职工79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76人,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64人;博士生导师10名、硕士生导师22名,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名医1人,天津市卫生行业“十佳”医务工作者2人。所院是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内科学(血液病)、药物药理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全国重点学科点,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世界血友病联盟国家成员单位(中国)的执行部门,是卫生部国家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临床一部,承办《中华血液学杂志》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血液病医院是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有病床520张,设有贫血诊疗中心、白血病诊疗中心、干细胞移植中心、淋巴瘤诊疗中心、儿科血液病诊疗中心、MDS诊疗中心、血栓止血诊疗中心、血液病急救中心、综合医疗中心、血液病专家会诊中心和临床检测中心,向国内外患者提供高水平服务和临床科研工作。对常见血液病,特别是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率在80%以上,五年无病生存率达50%以上;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5年生存率达70%以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TG联合免疫治疗的有效率80%。自1987年率先在国内完成第一例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来,移植病人560余例,长期存活(>5年)率在50%以上。儿童血液病主要病种疗效达国际先进水平,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年的无病生存率为75%~80%,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5年的无病生存率为40%~60%,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年的无病生存率为85%。实验检测中心有临床检验、生化、免疫、细菌、出凝血、溶血、细胞形态、组织化学、染色体、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分析、分子生物学、核医学、病理13个专业实验室,开展400余项检验项目,涵盖了辅助血液病诊断的检测。专家会诊中心有数名国内外知名的血液病专家应诊,对特殊血液病、疑难重症血液病提出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咨询。医院年门诊量4万余人次。液学研究所设有造血干细胞、止血血栓与血管、药理及药物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免疫与生物治疗和血液肿瘤分子生物学6个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造血组织干细胞生物学及可塑性研究、造血调控及血液血管生成调控分子的基础与应用基础、正常与病理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生长发育,特别是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等。建立了干细胞库技术平台,干细胞临床移植技术平台,抗体制备技术平台,基因工程药物GMP中试平台,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平台,SPF级实验动物技术平台等共用技术平台。国家设立基金项目以来,所院承担科研项目399项,其中包括国家攻关、863、973、攀登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144项,省部级课题17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30项,发明专利24项,出版专著80部,共发表论文433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从1997年开始统计共206篇。所院设有博士点4个,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3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79名;硕士点8个,毕业硕士生164名,在读硕士生196名;博士后流动站已培养国内外数名博士后研究人员。所院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1600余人,为我国培养了大量血液病研究、治疗的骨干力量。所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心肺血液研究所、法国血管与血液学研究所、加拿大Calgary大学Foothills医院血友病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等有良好的科研及人员交流合作关系。所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也取得显著进步。以干细胞相关技术和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组成的干细胞产品产业化项目,被列为天津市重大产业化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示范项目。2001年以技术成果出资,与企业合作,组建了“协和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建立了符合国际规范标准的“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通过了卫生部的执业验收,得到了亚洲脐血库组织的认可。面对新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加强所院的内涵建设,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所院环境,加强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培养造就一个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使所院科研、医疗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将所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血液病专科医院。所院全体职工时刻以“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的协和精神,全心全意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服务,为血液学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又名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原名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前身为普慈疗养院,建于1935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由总部、分部、心理咨询部、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上海市自愿戒毒中心组成。是上海市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担负着全市精神卫生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心理咨询和对外学术交流等任务。目前挂靠单位还有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WHO/上海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上海各医学院校精神科教学医院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总部、研究所、心理咨询部地处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600号)、分部及戒毒中心地处上海市闵行区(沪闵路3210号)。全院共有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具有中级职称者260余人、高级职称者100余人;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11名;设有核定床位1878张,目前实际开放床位2280张。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科室齐全。包括普通精神科、老年科、康复科、心身科、传染科、自愿戒毒科等;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专家、教授;具有解决精神科急、重、难病例的诊治能力;收治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老年性精神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等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及药物依赖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目前作为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有: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老年精神医学、预防精神医学。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主要为各类心理障碍患者以及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婚姻恋爱等情况下所产生心理困扰的来询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开展多种心理治疗。如认知治疗、精神分析治疗、行为治疗、森田治疗、家庭治疗、催眠治疗、儿童行为训练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咨询中心还设有“上海市心理健康热线(64383562)”。是上海市早设立的热线电话之一,为社会各阶层心理危机求助者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心理咨询培训中心为上海地区和外省市培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师。每年举办各类“医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学习班。深受各地同道的欢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所属的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3月,设有药理生化、遗传、神经电生理、脑电影像、心理测量、临床流行病学、儿少行为、中西医结合、司法精神医学、精神康复医学等15个研究室。主要从事精神医学的临床应用研究。近十余年来,荣获国家级、卫生部、市科委、市卫生局科研成果奖共23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是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同济大学医学院(原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是精神医学教学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同时,中心受卫生部委托每年举办全国精神科医师、护理进修班和研修班、继续教育专题学习班。培养了大批精神科医疗、护理骨干,分布于全国各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是WHO精神卫生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之一。与世界各国的精神医学界进行着广泛的联系和学术交流,并且开展多项科研合作。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自1981年以来,荣获卫生部、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卫生局文明单位称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以严谨的医疗作风、优质的全面服务和精湛的专业技术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联系地址:总院: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600号 邮编:200030分院:上海市闵行区沪闵路3210号 邮编:201108联系电话:总院:021-64387250,34289888 分院:021-64901737传真号码:021-64387986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八大处整形医院)创建于1957年,是我国早的整形外科专科医院,是中国整形外科事业的摇篮。北京八大处整形医院系国家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隶属单位之一,是《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的编辑出版单位。1978年,北京八大处整形医院成立了整形外科研究所。现今整形外科医院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整形外科医院。现有职工5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41名,主治医师40余名。临床医疗八大处整形医院开设病床320张,每年完成各种整形美容手术近2万余例。开设的门诊有普通整形外科、现代美容外科以及十五个特色中心:唇腭裂中心、外耳整形再造中心、颅颌面外科中心、体形雕塑吸脂中心、瘢痕综合治疗中心、乳房整形美容中心、尿道下裂中心、面颈部整形美容中心、烧伤整形治疗中心、美容整形急诊中心、毛发移植中心、激光中心、口腔整形中心、性别重塑外科中心、妇科整形中心,并在平安大街开设平安门诊部。科研工作2001年以来,北京八大处整形医院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2项,科研成果转化1项。平均每年核心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整形外科医院设有研究中心,中心下设有二级动物实验室、解剖室、病理室、组织工程室、生化免疫室、分子生物室。教学培训北京八大处整形医院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整形外科和麻醉科的博士和硕士培养点,也是卫生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整形外科培训基地。已培养博士、硕士生共145名,进修生千余名。每年定期开展国家级整形美容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对外交往北京八大处整形医院与国际整形外科学界有广泛的联系,近年来,接待国际整形外科专家200多批,2000多人次,举办国际大型学术会议9次,参加人数达5000多人。每年有大批国内整形外科同仁来院参观访问,医院与国内各医院的整形外科有密切和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关系。医院地址:北京石景山区八大处路33号 邮编:100041电话:010-88703999 010-88962233 网址:Http://www.zhengxing.com.cn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的前身是湖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始建于1960年,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的第一所口腔系。2000年8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湖北医科大学组成新的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汇荆楚之灵气、纳湖广之英才,四十多年来,这里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口腔医学人才,他们中有学界的精英,有德艺双馨的优秀医生,有著述等身的学科泰斗,有独领风骚的青年才俊。今天的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成为一所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于一体的高等教学医学院校,现拥有口?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口腔医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单位,设有教育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现拥有口腔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口腔医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单位,设有教育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口腔基础医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现每年可招收五年制本科生、七年制本硕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留学生、进修生等层次的学生。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教授,把握国际领先技术,具有先进的诊疗设备和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学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交流,培养出来的一批又一批学生已经遍布海内外。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近年来已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卫生部、湖北省科委、卫?厅等下达的科研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因工程防龋疫苗、致龋微生物、牙髓生物学、口腔肿瘤、口腔修复、口腔正畸、中草药防治疾病等。口腔医学院还与十所兄弟院校合办、编辑出版了《口腔医学研究》杂志,该杂志为国内外公开发行。我院教师还主编或参编多部卫生部规划口腔本科教材。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为我们提供了学科相互交叉、融合、渗透和集成的巨大空间,这种综合的优势变成现实的学科优势,科研教学人员不断突破创新?积极摸索新的模式,实现跨学院、跨学科的教学、科研的尝试。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是中南地区大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也是口腔医学专业教学、科研和临床实习的基地。它拥有17个临床及医技科室,为武汉乃至中南地区的患者提供全面而周到的口腔卫生服务。特别是近年来陆续设立10家分门诊,开拓了公立口腔医疗服务连锁化的先河,以一流的专业技术、完美的服务质量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医疗服务方面,为了适应中国加入WTO后面临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医院提出了全新的服务理念,以病人为中心,充分给予人性关怀,让病人把就医的过程变成一种愉快?享受。一方面斥巨资加强硬件的投入,购进大量先进医疗设备,美化医院环境。现在的口腔医院户外绿树成林、绿草成茵,室内装修如星级宾馆;另一方面,严格医护人员服务操作规范,全面推行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让病人在口腔医院享受到的是世界水平的医疗服务。作为国际大的牙科研究组织IADR的中国分会的诞生地,口腔医学院与国际口腔医学界有着广泛的合作,先后向美、英、法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派出访问学者和研修人员,并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荷兰奈梅京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日本大学、日本新泻大学、泰国Thammasat大学、中国香港大学和中国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等学校签订有科研合作协议,同时接受国外研究生,留学生、进修生在我院进修学习。定期参加国际间牙科领域的会议或论坛,在把握国际牙科研究新进展的同时,介绍中国口腔医学的发展。全院师生员工正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并将继续为把我院建成中国一流具有国际标准的口腔医学院校和现代化医院而努力奋斗。为更好的方便患者就诊,我院设有综合科,从事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及口腔急诊等业务,实行全天候服务(双休日、节假日照常应诊)。连锁门诊:汉口第一门诊部 硚口区武胜路荣华东村4栋1楼 电话:027-85855165 汉口第二门诊部 江岸区解放大道1640号二七路口 电话:027-8273192汉口中心门诊部 江汉区前进四路燕马巷特1号御庭园2楼 电话:027-85440839汉口第四门诊部 新华下路368号东方名园二楼(唐家墩市十一医院旁) 电话:85615341汉口第五门诊部 汉口花桥小区育才三村16号花桥小学旁 电话:82624795汉阳沌口门诊部 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天鹅湖假日山庄景湖园5号 电话:84898547汉阳第七门诊部 汉阳钟家村琴台村25号 电话:84838863青山第八门诊部 青山区和平大道1290号武钢四中旁 电话:86359861
现在的东湖医院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有门诊部、20多层的住院楼、肝病研究所、宿舍楼等,承担着深圳市传染病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任务,成为深圳、香港、澳门、珠海地区唯一的市属传染病专科医院。医院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0人,其中主任医师19人,副主任医师69人,博士后1人,博士10人,硕士3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人,省、市学科带头人8人。广东省“五个一工程”传染病学术带头人1人,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会主任委员1名,广东省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副主任委员1名,深圳市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主任委员1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中华医学会深圳分会医院感染学会主任委员1人。医院现有门诊部、住院部、体检中心和医技科室。住院部设有肝病科(内含重肝病中心、中西医结合肝病区、普通肝病区、特诊肝病区六个病区等)、感染病科(内含感染病区与艾滋病区),肺病科(内含肺结核与呼吸内科病区),门诊部按二级综合医院要求设置,含内、外、妇、儿、中医、皮肤、康复理疗、骨科等,住院部按传染病三级医院标准设置。医技科室有检验、B超、放射科等。1996年以东湖医院为依托成立深圳市肝病研究所,设有分子生物室、病毒室、免疫室、病理室、细胞室等。
北京胸科医院是以胸部肿瘤、结核病为专业特色。集医疗、科研、防治、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是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医院创建于1955年。原名“中央结核病医院”。几经更名。2007年6月正式将“北京胸部肿瘤结核病医院”更名为“北京胸科医院”。医院兼设“北京肺癌诊疗中心”、“北京骨关节结核诊疗中心”、“国家药品临床试验机构、“中国CDC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WHO结核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为国家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医院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现有职工88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50 人。高级专家100余名。突出贡献专家5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人。目前设有临床、医技科室20个;基础研究室10个。具备螺旋CT、ECT、DR成像系统、直线加速器等结核病、胸部肿瘤检查、治疗的全套设备。已形成胸部肿瘤、结核结核病诊断、治疗及基础研究的完整体系。作为胸科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编制床位900张。开放床位533张。肺癌、结核病为北京市重点扶植学科。并建立了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北京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肺癌分室。1978年以来医院先后获得国家级、部市级及局级成果170余项。建院以来。在国内率先开展结核病短程化疗研究、血管外科技术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及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人体肺癌细胞系等20余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共收治结核病患者50000余例。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耐多药结核病的综合治疗研究。在耐多药结核病、重症结核病以及老年结核病治疗方面独具特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收治肿瘤患者40000余例。施行胸科手术近30000例。其中肺癌手术10000余例。晚期肺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34.6%肺癌综合治疗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北京胸科医院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在突出结核病、胸部肿瘤专科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胸科专业领域。集中胸科技术优势。建设代表首都胸科专业水平的一流人才队伍。积极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不断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更好的行使和发挥首都北京胸科专业职能。为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现代化胸科医院而努力。
北京世纪坛医院是原来的铁道部北京铁路总医院,现正式名就是北京世纪坛医院,是一所医、教、研、相结合的综合性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全国百家医院、全路十佳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学科齐全,综合实力强,有27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在职人员1700多人,其中正副主任医师160人,拥有学术骨干100人,学科带头人30人和拔尖人才6人,博士、硕士和留学生近百人。北京世纪坛医院心血管内科、肿瘤防治技术中心、神经外科、妇产科、眼科及病理诊断科是医院重点专科,世纪坛医院还有糖尿病治疗中心、放射介入中心、淋巴瘤治疗中心、急救中心、肛肠疾病治疗中心和临床检测中心,其中肿瘤防治中心是全路的重点学科。肺及纵隔肿瘤手术,肿瘤综合治疗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冠心病介入检查治疗、颅脑肿瘤、外伤治疗、血管外科治疗,跻身北京市大医院前列,脑血管病的治疗与康复、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多学科治疗康复具有特色,中医骨科的:“葛式捏筋拍打疗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几年来,北京世纪坛医院取得了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5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每年都有近200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各类杂志上发表。目前有临床硕士点10个,硕士生导师15人。北京世纪坛医院设备优良,环境优美,拥有磁共振仪、直线加速器、双探头复合线路STECT和全套的内窥镜检查系统等大型现代化设备。北京世纪坛医院倡导以人为本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实施温馨服务工程,赢得了广大病人的信任和欢迎。目前,北京世纪坛医院已走上了科技、人文和绿色的现代化新型医院建设的建设道路。经过3-5年的努力,力争把北京世纪坛医院建设成为技术水平高、质量品质好、服务温馨和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位于海淀区的东南角,与北京西客站北广场仅隔一条马路,地理位置优越,非常好找。公共交通便利,乘坐所有能到达西客站北广场的公交车都能到达世纪坛医院,市、郊区有30多路公共汽车可直达医院附近乘地铁在军事博物馆站下车向南方步行10分钟即到世纪坛医院,或转乘21、320、827、特6等公共汽车铁路医院站下车即到。首都国际机场可直接打车到医院,约90圆。或乘坐机场巴士到公主坟下车,改乘出租车10圆钱即到世纪坛医院。乘火车来京的外地朋友自北京西站北广场出站,即可看见世纪坛医院医院门诊大楼,经西侧(左侧)过街天桥向北步行5分钟即到。北京站下车的朋友可以乘48、848路公共汽车可达北京西站,或乘出租车直达世纪坛医院,车费2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