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找好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动态
概述 科室专家 联系方式 医院动态 口碑评价 专家视频

血透通路“爆管”,这群医生奋战至深夜,结果震惊透析圈

因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老龄化等诸多因素的叠加,我国是终末期肾脏病(尿毒症)患者基数庞大的国家,在我国百万规模的尿毒症患者中,有超过70万人选择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即将周身血液通过导管引流到机器内进行有毒物质滤过,在广东,形象地将这一治疗方案称之为洗肾。

将血液引流出来的通道,是尿毒症群体的生命通道,它一旦感染、破溃,不仅意味着患者丧失了一条透析途径,甚至可能危及这一通路所在的手、脚乃至生命。

10天前,年过花甲的尿毒症患者何彩琳(化名)的这条通路就崩溃了,不仅出现了严重的感染,而且因为动脉接口处破溃引发大出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副主任胡波教授率领血管通路维护团队连夜为其进行了紧张的通路感染切除急诊手术,并成功保住了何彩琳的透析端手臂。

“胡教授,你的这个手术震惊了整个透析圈”,全国同行纷至沓来的震惊、祝贺,足以描述当时患者病情的凶险和手术的难度。

全国范围内的透析医生,都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表示震惊。

洗肾,其实是需要通路的

而这条生命通道的发明、发现过程充满艰辛

将尿毒症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并导入到透析机,其实是一个综合考量了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的复杂技术。“引流动脉血吧,动脉血管不经穿刺,容易对血管造成严重伤害;引流静脉血液,这一回流到心脏的血液的动力不足,机器的引流量又会不够。”

在最早期,医生们是用注射器采血进行透析,每次透析时都需要切断一根动脉,插入一根玻璃或金属管建立血管通路,治疗结束拔掉插管结扎血管。患者痛苦不堪不说,血管资源很快耗竭后。患者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专家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塑料”是可以持续使用的导管材料,到了60年代,专家利用两根类似导管同时插到患者相邻的动脉、静脉血管上,并在体外“链”接起来,透析病人终于可以长期、持续的使用这一“链接”装置,能够较好地实现与透析机“人机对接”而且极少发生凝血,于是尿毒症群体长期透析成为可能,而这一里程碑似的“人机接口”,专业名称叫动静脉瘘,它是血透病人的赖以维持生命的透析通路。

新华社照片,专家在检查血液透析治疗仪器运行情况。

在我国,大约有70多万尿毒症患者都带着这个“生命通路”,每周依据病情严重程度接受3-4次血液透析。“目前尿毒症患者常见的血透路径,最常见的是通过患者四肢建立自体血管内瘘(在双上肢、双下肢置管),如果每条管道能用到3-4年的话,血透病人可以保证通过这些通道维持12-16年左右。如果合理规划人工血管内瘘的设置,最多可保证30-40年,目前全球最长的透析记录,已经达到50年左右。”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副主任胡波教授告诉南都记者,透析通道往往使用两年左右就要定期维护,只要不感染,血管一直通畅,患者就可以一直使用这条管道与透析机对接透析。

但一旦感染,血管堵塞,就需要专业地进行维护,并在其他的肢体上开辟血透的第二、第三乃至第四、第五战场。“左手不行了换右手,进而左右脚,这些都需要肾内科专家们结合患者的血管情况来进行综合的评估。”

四肢都无血管可用了,专家们还是能找到其他的通道,比如经过颈静脉设置长期透析导管(其使用周期在2-3年)。

胡波教授带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在手术,术中给他们详细讲解手术细节。

一个急促的会诊电话

有透析病人的血管通路“爆”了

何彩琳的危急时刻,发生在十天前的傍晚。这一天,她的人工血管严重感染、裸露在皮肤之外,而且导管与动脉的吻合口爆裂,动脉血使劲按压都无法有效止住。

连夜赶到了暨大附一院急诊,急诊通过院内紧急会诊电话找到了胡波教授和他所领导的血管通路维护组成员的手机上。彼时,肱动脉内的血液喷涌而出,按压止血后的血块盘亘在血管与皮肤的吻合之处,按压的绷带上鲜血淋漓,场面触目惊心。

“马上手术!”评估完患者目前的血管通路情况后,胡波和他的两名博士决定连夜急诊手术。于是,在广州仍在全程抗击新冠疫情的深夜,一场惊心动魄的感染血管通路切除术在开始井然有序地进行。

骑着小电驴赶回医院的胡波教授带领黄德绪博士和余宗超博士以及手术室护士、麻醉团队开始为何阿姨进行了紧急清创:切除已经感染破溃的人工血管,修补破裂出血的肱动脉破口,最终成功修复患者动脉。手术非常成功,而此时,已经是深夜一点。

见过血管通路维护不当的各种不同情况,但类似何彩琳这样的通路严重感染并且直接“爆管”的病例全球范围都堪称稀少。

了解到这一手术成果的国内同行,从当天夜晚就开始在全国范围的透析医生群体里“炸锅”。震惊的居多,被广州团队的敬业精神和精细化技术操作折服的也有之,一名来自兄弟城市的著名肾内科专家更是直接在同行朋友圈里点评:“胡教授,您的这个病例震惊了整个透析圈。”

胡波教授正在为血透患者进行通路维护。

震惊之余,做好尿毒症患者的通路维护,确保他、她们能够长期、高质量的生活则是肾内科同行们引申探讨的后续话题。

患者手臂救下来了

但她的治疗本不该如此惊心动魄

年过花甲的何阿姨,其实早在五年前就已经明确诊断为尿毒症,并在兄弟医院接受人工血管形成术后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每周三到四次。

因为忽略了这一生命通道的维护保养,她的人工血管大约在两年前就开始外露,去年11月甚至专门找到了胡波教授看门诊。

在此之前,她也辗转了多家三级甲等医院诊治,但不知何故都没有及时处理外露的血管,兄弟医院的专家只好将她的透析通道移到了颈部,通过颈内静脉放置半永久管接受透析治疗。

“我对她的印象特别深刻,动静脉瘘管已经外露,虽然通畅,但随时可能引发感染,爆管的情况。我当时的建议是立即手术干预,避免血透患者中最可怕的情形出现。”

可当时,何彩琳并没有并听从胡波教授的建议对外露的人工血管进行处理,导致感染发生从而出现此次惊险万分的动脉破裂。

“对于血透患者而言,应注意血管通路的日常维护,知晓相关知识,预防通路感染发生;如若出现疑似感染问题,如穿刺口红肿、渗液、皮温高、按压疼痛等,应及早就医,早发现早处理,才能延长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胡波教授对全国70余万血液透析病人发出了建议。

他表示,暨大附一院作为广州乃至广东省内的大型透析中心,中心内长期血透病人超过300人以上,而每年前来中心进行血管通路维护的,则达到2000人规模。

胡波教授在为患者提供透析通路维护。

近期,新冠疫情在局地暴发,也波及了羊城。医院肾内科和透析中心,在保持300名透析患者科学、稳定、有效的接受血液透析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派出医护人员支援羊城抗疫。

在这个特殊时期,胡波和他的血管通路团队依然坚持在捍卫尿毒症患者血管通路的战线上,类似的维护治疗从未中断。

胡波

副主任医师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肾内科副主任,肾内科血管通路临床培训中心主任。目前被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聘为特聘或双聘教授。主要从事各种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维护。2015年成立了华南地区第一个血管通路临床培训中心,广东省内第一个开展超声介入治疗在狭窄和闭塞内瘘中应用,目前各类血管通路手术总量和难度在省内和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021年当选亚太血管学术联盟血透通路委员。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宣传团队

南方都市报

-联合出品-

通讯

员:

张灿城、黄洁

展开
本文源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官方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旨在分享。若存在版权争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髌骨骨折莫忽视 延误治疗可能会致残!

下一篇:新鲜出炉!五一劳动节门诊出诊安排

更多文章
二十大报告学习笔记 | 全过程人民民主

广东省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热点问答看这篇→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日间手术室周六开诊啦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联系电话:020-38688888(总机),020-38688066(挂号室);020-38688102(急诊);020-38688888,020-38688102,020-38688037,020-38688066;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