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会上,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杭州市上城区中医院、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全国骨质疏松分级诊疗先行地区医疗单位的代表分享了骨质疏松分级诊疗、上下转诊、分层管理中的经验和亮点,并就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讨论。
宁波市骨质疏松防治临床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费锦萍在会上分享了“1+X”骨质疏松防治的宁波模式。在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和推动下,我市逐步形成以市疾控中心为业务牵头单位、各大医院为技术支撑的慢病医防整合模式。2017年,挂靠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的市骨质疏松防治临床指导中心成立后,又先后在7个县市区成立骨质疏松防治临床指导中心,形成市、县两级的骨质疏松防治网络架构。在市骨质疏松防治临床指导中心的指导下,我市积极推广适宜技术,并强化多学科及基层人才培训;截至目前,共举办4期骨质疏松理论实践提高班和高危筛查适宜技术培训班,受训医务人员600余人次,引进国际临床骨测量(ISCD)证书班,共有63位医师、技师通过考试获得ISCD证书。此外,我市还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和分层管理,制定标准化筛查流程,组织市、县两级专委会专家深入社区,截止今年4月,先后深入8个县市区、20余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出高危人群1000余人次,纳入分层管理。费锦萍主任也就目前在骨质疏松防治的人力、物力、认知不足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发表了意见。
骨质疏松症是20世纪80年代后才被全球逐渐关注的疾病,在我国起步相对比较晚,各地骨质疏松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与我国庞大的人群基数及严重的老龄化形成强烈的反差。2018年10月骨质疏松症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发布和2019年1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社区诊疗指导原则》的发布,将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的认识,促进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骨质疏松学科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骨质疏松诊疗水平,实现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互相联动,形成一个全方位、广覆盖的骨质疏松防治网络,使骨质疏松防治更加规范,起到遏制骨质疏松患病率不断增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