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第二医院
找好医院 福州市第二医院 医院动态
概述

科室专家 联系方式 医院动态 口碑评价

原创中医节气谈 雨水|别动怒,别冻脚,没事可以来点甜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

春风送暖致病菌易随风传播

春风送暖

致病菌易随风传播

福州市第二医院中医科叮嘱大家

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出门戴口罩,勤洗手

尽量避免聚集性活动

起居调养

早睡早起防受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雨水节气,气温多变,人体肌表腠理相对疏松,易感邪而致呼吸系统疾病。

捂脚《备急千金要方》早有告诫,春天衣着宜“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

雨水时节,气温寒中有湿。寒从脚下起,穿厚一点的鞋子或晚脱几天秋裤,比上半身多穿两件衣服更能驱除寒邪,保护阳气。

捂腹特别是脾胃气虚、脾胃虚寒的人更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腹泻。小腹受凉后可以在下腹部贴一贴暖脐膏、喝点姜水。

捂头“头为诸阳之会”。雨水节气,春寒料峭,帽子或者围巾别太早摘,老年人更要注意头部保暖,避免寒邪直入,损伤阳气。

情志调养

心平气和少动怒

民俗言“菜花黄,痴子忙”。春季不大喜大怒,以满足“肝主疏泄”的功能特点。以养春日里的“升发”之气。

民俗言“菜花黄,痴子忙”。春季不大喜大怒,以满足“肝主疏泄”的功能特点。

以养春日里的“升发”之气。

静心则气血平稳,心气充沛,则能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以养元气。

饮食调养

省酸增甘别燥热

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

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可通过食用味甘性平稍温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来健脾利湿。

甘甜食物很多,如豌豆苗、藕、茼蒿、韭菜、香椿、荠菜、春笋、山药、芋头、鱼、荸荠、甘蔗、红枣、燕麦、各种坚果、豆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同时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羊肉、狗肉等温热之品。

1、山药芡实薏米汤

材料:猪骨200克,淮山药15克,芡实15克,薏米15克,白术10克,炒扁豆15克,北芪12克。做法:猪骨洗干净待用,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所有材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熬煮1小时,放盐调味即可。功效:有益气健脾、祛湿抗疲劳之功效。

2、赤小豆猪骨汤

材料:猪骨300克,赤小豆90克,红萝卜1个,姜3片。做法:猪骨洗干净待用,所有材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熬煮1小时,放盐调味即可。功效:有健脾利湿、利尿消肿之功效。

3、山药红枣粥

孙思邈在《千金月令》中提到“正月宜食粥”。粥中加些调补的药材更能调治某些慢性病,对身体有滋补的作用。如山药红枣粥、党参薏苡仁粥、胡萝卜南瓜粥都是不错的健脾祛湿粥。

作法:粳米和糯米煮开加入红枣和山药,煮至粘稠即可,亦可加入薏苡仁和莲子。

功效:健脾和胃,镇静安神,祛湿解困。山药有“小人参”的美誉,营养价值高,是健脾养胃的上品,同时也可补足肾气。

穴位按摩调养

微微发热驱寒除湿

1、搓大椎:驱寒防风

大椎穴是人体诸阳汇聚之地,春季寒湿重,要注意此穴位的保暖。

晚上睡觉前,可用热毛巾对大椎穴进行热敷,气到驱寒除湿的作用,也可防止感冒,或缓解感冒带来的不适症状。

2、足三里:减少脾胃湿气

足三里是身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按摩足三里,可减少脾胃湿气,缓解春季潮湿对身体带来的影响。

可用手指点按,一日10分钟左右,每分钟15-2-次为宜,感到微微发热效果最好。

中医科——

中医科——

●开科于1954年,60多年来逐渐形成了中医特色疗法,共有病床10张

●现有教授及高级职称医师5人,中级职称2人,硕士生5人

现有教授及高级职称医师5人,中级职称2人,硕士生5人

●采用中药内服+针灸+中医特色理疗的综合方式,运用中医诊疗内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病,擅长中医药治疗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

采用中药内服+针灸+中医特色理疗的综合方式,运用中医诊疗内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病,擅长中医药治疗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

展开

上一篇:谁信,一个急刹车,居然瘫痪了?

下一篇:喜报!我院获福建省第六届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奖

更多文章
谁信,一个急刹车,居然瘫痪了?

喜报!我院获福建省第六届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奖

广开“研”路 百舸争流——我院举办提升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系列讲座

福州市第二医院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联系电话:0591-83442142(总机) 3442142-2001 3445466(急诊)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藤路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