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找好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动态
概述 科室专家 联系方式 医院动态 口碑评价 专家视频

原创科技加持,助力破解骨科诊治难题,智能骨科中心揭牌

【视频来源:广州电视台】

现代骨科医学是一个融合了材料学、生物力学、影像学、现代外科学乃至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临床综合科室。将这些技术有机整合到临床实践,实现智能辅助诊断、手术规划,机器人辅助治疗、手术,术后康复方案及时介入,便有了更为智能化的现代骨科中心。这一切,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病区里已经实现并不断完善。

9月23-24日,广东省智能骨科培训班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智能骨科中心成立仪式在穗举行。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的田伟院士、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及中山一院党委书记骆腾、副院长朱庆棠等专家、领导及全国各地的多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共同见证了中心的成立。

▲中山一院党委骆腾书记,朱庆棠副院长,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学科带头人廖威明教授、主任盛璞义教授及合作单位代表为智能骨科中心揭牌

智能化已融入骨科诊疗全流程

中山一院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主任盛璞义教授表示,一个智能化的骨科中心,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将患者的术前诊断、术中辅助、术后康复串联起来。目前在术前,我们团队业已成功开发了多款APP,迄今已为超过数千名骨科患者提供精准诊断、手术规划和术后个性化康复方案制定,尤其是在疑难、复杂病例的辅助诊断和手术精准规划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

而在治疗、手术端,中山一院业已引进了两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骨科机器人“天玑”系统,并为200多例复杂的脊柱骨科患者、骨肿瘤患者、严重创伤患者、关节外科领域畸形严重须接受关节置换以及困难的关节假体翻修患者提供了精准到毫米级误差的微创精准骨科手术,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的、微创化、快速康复化的治疗。

至于在康复端口,中山一院骨科中心通过和全国知名的医工团体和医院康复团队的紧密合作,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各个时段都引入了人工智能辅助康复,帮助患者及早实现站立、行走,更快速恢复功能。

科研攻关助力解决临床瓶颈

盛璞义教授表示,以诊断为例,关节置换假体感染的诊断是世界性难题,中山一院骨科关节外科与科研团队一起利用智能技术开发了一款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临床应用效果明显,能帮助医生准确诊断,进而后续治疗就有了相对明确的方向。他们希望利用智能化技术,使更多疑难重症的诊断难题得到破解,这也是智能骨科成立后要主攻的方向之一。

智能骨科成立后第二主攻方向,是开发高难度手术工具。盛璞义教授解释,骨科手术会用到大量工具,但对于那些高难度的手术,比如危重的脊柱侧弯,需要手术更快、更精准,这也对手术工具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化工具或可完成以前因为受限于工具而无法完成的手术。

本着“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构建平台、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中山一院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发改委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杭州键嘉机器人有限公司、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意向备忘录,并就建设中山一院智能骨科中心举行了挂牌仪式。

“这些合作单位均是我国在医学材料、信息科学、医学人工智能领域领军或者第一方阵的单位。双方合作将临床问题反馈到科研领域,科研攻关又反过来助力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瓶颈和问题。”盛璞义教授表示,近期,中山一院举办了泛太平洋健康创新大会,此类医工结合的合作,将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骨科各亚专科的拓展,助力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响应医院非常“6+1”战役规划和引领“高质量医学创新”建设工作。“我们希望借力智能科技,促进骨科疾病智能诊断系统的研发和转化,推动骨科学科持续发展,提升智能骨科诊疗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骨科耗材集采

实实在在为患者带来获益

对于智能骨科的建设,与会的专家学者也进行了充分分享。在大会学术交流环节,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的田伟院士、清华大学的孙富春教授分别以《机器人助力骨科技术革命》《中国医疗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为题进行了精彩报告。大会特邀专家们围绕大会主题倾情授课,参会代表踊跃讨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骨科机器人、骨科手术智能术前规划、3D智能打印技术以及人工智能诊疗康复体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共同助力骨科精准治疗的临床实践。

创伤骨科、脊柱骨科领域的高净值医用耗材即将集采,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盛璞义教授透露,通过集中采购式的集体议价,高净值医疗耗材的价格得到了降低,集采后的耗材又有医疗保险倾斜性的保障支付,骨科患者肯定是最终的获益方。

他表示,在此前已经集采的关节外科领域,就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一台此前需要7-8万元的人工关节置换术,集采后被控制在了3万元左右,医疗保险还报销了其中大部分,患者自付比例更低了,相关骨关节置换手术的开展也不断增大。“原因非常简单,骨关节疾病患者用得起、治得起了。”

来源: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

记者:王道斌、陈辉

展开

上一篇:权威访谈|管向东:为重症医学“拓荒”,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下一篇:神经科刘刚副教授团队在肌张力障碍脑环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更多文章
南沙新院区病房怎么样?实拍来了!

中山一院25项医疗技术获批广州市项目资助

力不从心?注意这些信号,保护生命“发动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联系电话:02028823388

广州市中山二路58号